目录
理论前沿
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探析周蕾;李晓文;1-4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关于灌输客体的认识历程任田田;5-7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杨桢;8-10
基于马克思自然观探析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关系符肇秋;11-13
党建理论
延安精神在高校机关党建中的探索与实践袁周米琪;王寅;葛雯菱;14-17
高职院校优良党风引领学风建设研究——以南京某医学专科院校为例刘娟;18-21
地方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以苏州地方党史资源为例郭丹凤;姚新立;22-24
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的内在机理探析王霞;25-27
思政研究
课程思政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研究周诗雨;28-31
民族地区高职《应用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汪飒飒;32-35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陈业欣;36-39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魏鸣;40-43
历史情景剧融入高职院校《毛中概论》课程教学——增强“四史”教学实效性研究翟琪;乔琪;44-4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路径探索薛方;48-51
浅析《学前心理学》中“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唐静;赵磊;徐漫玲;沈张婷;陆珊珊;52-55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研究宋佳玲;张淑美;56-59
新时代绩效管理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侯荣华;60-62
人文素养与文史艺术
高校资助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以HN大学为例李定洪;文金顺;黄瑜;63-66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前景性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例董一慧;逯瑶博;张卫民;陈井影;宋俊杰;67-70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同族同乡会研究——以C大学丽江市彝族青年同乡会为例唐浚泷;71-74
当代艺术对楚文化视觉符号的运用研究张扬;75-77
论《理想国》中的个人正义王雪英;杨吕;78-80
健康与安全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研究——基于泸州市医药卫生发展优势陈婷;81-84
试探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干预机制乔翠芳;85-87
黑龙江省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王蕾;苑璞;88-90
人才教育理论
“互联网+”背景下零售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路径研究张宇;石晓冉;91-94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罗姝婧;95-98
“双减”政策下教育分流体制的可行性研究李久霖;99-102
混合式教学在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的实证研究——基于FIF口语系统冯伟婷;103-106
大学的经济影响:以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为例陈鲜发;107-109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发展思考——以田野调查为例金德谷;110-112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新时代视阈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意义指向、现实困境及生成路径李闻娇;113-116
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岳鹏;117-120
初中起点专科层次乡村定向师范生本土化培养:现状、对策、必要性研究任秋子;121-124
“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陶琳;125-128
对干部专业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及思考梁卓;129-132
西藏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旦增白珍;白玛德吉;133-135
“1+X”证书制度下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体系建设探索林霄;张瑞宾;陈元华;龙云泽;缪春梅;136-138
浅谈新时代出版社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张雅婷;139-141
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践研究蒙彩较;142-145
“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探索潘芳;146-149
以品牌思维探索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模式——以海南大学药学院为例谢天宇;150-153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高等师范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初探熊薇;154-157
全员联动,优化教育王艳;158-160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与实施策略李海龙;161-16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李亚慧;164-166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优化路径研究佘燕文;167-169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路径探究王馨;张玲玲;170-172
“1+X”证书制度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徐想丽;蒋颖鹏;刘红星;173-175
行业资讯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探究慎效磊;176-179
本科男护对护理学考研认识的质性研究邵聪;180-182
“123+N”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模式助力社区治理戴一祎;183-185
打好文明城市创建“持久战”解鸾;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