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理论前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培育基本理路袁巧凤;1-4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郭冰冰;尹贻旭;5-7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当代价值刘鹏华;8-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征、优势及其世界意义赵慧;11-13
党建理论
校史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阚妮妮;14-17
大学生党史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研究唐霞;18-21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思考及路径探索王平霞;施俊;朱小云;22-25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载体与路径研究吕一彤;桑士健;张续严;李德政;云登;26-29
关于党校老师学好讲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代大梅;30-32
运用沈阳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李苏宁;33-35
将支部建在寝室上以党建统领寝室风气建设丁恩和;36-38
思政研究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袁佳慧;39-4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研究——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为例王群飞;43-46
《思政教育进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油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为例徐媛媛;王满;柳妮;47-49
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卓俊锋;50-52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综述刘丽;53-55
网络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话语权建设路径探析管逊宝;叶定剑;谢培文;梅秋武;56-58
课程思政视角下综合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钟秋媛;59-61
材料专业实训课程思政的探索邹祥宇;62-64
人文素养与文史艺术
德育为基,“五育”并举——浅析“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中职德育渗透策略刘善彬;65-68
浅谈手风琴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尹玉;69-71
新时代“大先生”的内涵和培养路径张巧燕;72-74
西部农牧区“小学卓越全科教师”专业品质探析罗艳;75-77
“慎独”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相关性研究王露;李亚玲;78-80
人才教育理论
基于OBE理念下《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闵向梅;81-84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五人格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欧阳琳洁;岳彩镇;85-87
红歌元素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佘燕文;88-90
基于CDIO模式的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刘玲玲;汪庆飞;91-93
智慧校园视野下如何构建幼儿园翻转课堂俞雪琴;94-96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市场学》教学改革探讨姜寒;97-99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探究查玉婷;100-102
健康与安全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城镇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现状调研——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郭一凡;李艳琼;谢进伟;103-105
高校二级学院心理育人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探析张青;106-108
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的伦理问题研究李壮志;109-111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整合PDCA循环与PBL教学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卢瑞兴;欧文达;曾颢;112-115
广东省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评估与分析黄丽琼;116-119
浅谈“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转换冯春霞;120-123
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现状及提升王建江;124-126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壮大企业家队伍——以海安市为例桑韵欣;127-129
基于三教改革的高水平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探讨陈梦明;130-132
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王凯;刘文俊;133-137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路径探究冯焕;138-141
“一带一路”背景下轨道交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培养路径殷遐;142-145
基于扩招视角下提高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高萌萌;王诗洋;李麟;146-149
国内对外汉语写作技能训练研究综述陈雪婷;150-152
新时代高职学生奋斗精神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苏妮;153-155
“后疫情”时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构建机制探析覃锴;156-158
党校图书馆开展服务智库建设的模式研究陈立容;159-161
警察院校图书馆中文馆藏及借阅统计分析——以湖北警官学院图书馆为例周玲;162-164
行业资讯
“两山”理念指引下“安吉”发展模式的探索及“电业”绿色发展的启示——上海电力大学社会实践队赴安吉实践调研郑永灿;朱正栋;蒋钟;金建峰;金玮;165-167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现状研究叶玲;168-170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各年级维度差异的实证分析刁丹丹;171-173
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内涵、弘扬其必要性及途径姜丽琴;杨昌乐;赵元花;张子进;174-176